老有所依的路还有多长?上师大学子呼吁社会关注老年弱势群体

2019-07-10 19:03

目前,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。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,实现“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”就面临着更加困难的形势。在农村地区,随着青壮年的外出务工,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更加突出。一些老人在人生后阶段本该安享晚年却没有善终,然而他们却通过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晚年的生命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?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又是怎样的一种现状?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避免这样的悲剧?这些问题引起了上海师范大学学子的关注与重视。


2018 年初,7位上师大学子用更具人文关怀的态度,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关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自杀老年人问题,并成立了“静默夕阳:农村‘空心化’背景下老人自杀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”调研项目组(以下简称“静默夕阳”项目组)。为了得到更详实丰富的靠前手资料,让农村的老年弱势群体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,调研组在2018年多次赴河南多地进行走访调查之后,在2019年又赴河南新县进行了第三次实地走访。此次项目走访的地区涉及到河南的信阳、南阳、许昌、巩义、驻马店、周口、商丘、洛阳、新乡等地。


问题沉重,意义重大


该项目的负责人包莉莉同学是一名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,来自河南。她在自己家乡经常听到关于老人自杀的消息,听得多了,她就开始从专业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农村的老年人会选择自杀?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选择了自杀?有没有哪些措施可以避免农村老人自杀的悲剧?带着这些疑问,包莉莉开启了这项看着有些许沉重但意义却很重大的研究。


随着调研项目的进展,难度渐渐增大,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。也为了更出色地完成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研情况,她的同学们也加入进来了,后成立了7位研究生组成的团队,并请上师大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邢海燕老师作为指导老师,对这个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推进。团队怀揣着“呼吁社会关注老年弱势群体,使我们这个社会早日实现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”的梦想,向河南的农村地区出发,踏上了辛苦而又充实的行程。


暮年之殇:百问得其故


由于调查问题比较敏感,所以给走访调查增加了难度,但是项目组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,获得了大量的靠前手资料。调研组在文献研究和对统计报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,通过实地调查,选取了河南农村地区28例老人的自杀个案,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切入点,从年龄、性别、婚姻状况、居住方式和自杀方式五个方面分析农村老人自杀的基本特征,并对其自杀类型进行划分。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,发现农村老人自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、精神慰藉、婆媳关系、邻里冲突、经济状况和医疗疾病等方面。


了解了河南农村老年人的自杀原因之后,那么避免类似悲剧出现的对策就有了可以探讨的空间。


新县之行:意外收获


在近的一次调研走访中,也就是2019年的4月6-9日,调研组一行5人经历了河南新县气温升高的酷暑与气温骤降的严寒之后,意外地收获了新的发现与感动。


此次走访的8个村庄中,除了西河村因为旅游发展吸引了部分村民回流,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踪影。河南信阳新县同样面临着村落空心化、人口老龄化严重,空巢老人现象显著的境况。而且新县农村的空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劳动力空心化,主要表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流失;二是住房空心化,主要表现在农村房屋的季节性闲置严重。然而,调查组意外地发现,虽然新县也属于空心化、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地区,但这里的老年人自杀率却极低。


带着疑惑,他们进行了实地的调研,发现虽然新县的农村劳动力缺少,子女外出,老人在生活中的不便无法得到帮助,但新县却形成了多种养老模式。在对当地农村老人群体的生活、养老、文化观念等基本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之后,调研组发现,因为在信阳新县宗族观念在农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而且新县有发展较好的“老人日间照料中心”,因此,新县的养老问题矛盾和问题不大,相对之前的调研地区,新县的养老模式成了预防老年人自杀的很好借鉴案例。